原标题:学生时代的嫉妒与爱慕
导读:
有那么一瞬间,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嫉妒与爱慕为何都可以那么旷日持久。...
有那么一瞬间,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嫉妒与爱慕为何都可以那么旷日持久。
在那种低头不见抬头见、时时置身于互相观看带来的惨烈对比的状态里,你是无法从“在场”的感受中脱身,去实施所谓的“做自己”的。所以会有感受性的不断叠加,会有扭曲、拉扯,承受不住的爆发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从平原,入深林,人生确实更孤单,又确实多了太多可供转圜的余地。你开始对你的状态具有选择和控制权,你开始可以“离场”,可以忘却。
跳舞的时候遇到一个大美女,无比优越的头身比,削肩细腰,身段出挑,又眉宇深邃,鼻峰秀丽,双眼明亮。在美女旁边跳舞,显得自己灰头土脸,头大如斗,又笨手笨脚,左支右绌。
课程结束,我加她微信,对话显得十分局促。
然而在坐地铁回家的这一小时里,我忘却了这一切。她的美貌也好,我的局促也好,都就这样忘却了。
离开了课堂那个场域,我又迅速回到自己的生活里,忘记了那个场域里的人对我施加过的影响。
我对他其实也一样。
如今他见不见我都可以,甚至我可以就这样离开北京。因为算上地铁碰不上面开始,我已经很久很久没见到他本人了。缺乏“在场”的感受,之前那种见他的渴望消解得很快。在自己的生活里呆久了,我又会忘记曾经因为接触而奢望的一些具体的可能。
这或许是为什么,成年后,我们可以选择彻底不见,就这样用时空联系的断层,用在场感受的缺乏去忘记一个人。
现在想想,这是一种残忍吗?不是吧,这应该,是一种慈悲。